方圓企業服務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及集團行政總裁魏偉峰博士,認為早前(4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兩年後開始將核電廠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廢水排放入海的決定,不單觸發鄰近各國如中國大陸、韓國和台灣各地政府及民眾強烈不滿;而這次核廢水排放的事件,有可能會造成海洋及食水受到污染,甚至連同海洋生物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決定亦直接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SDG)17項目標中的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註1]及目標14「水下生物」(Life below water)[註2]的具體目標背道而馳。
根據目前日本就排放核廢水安排向外公布的資料顯示,日本會先將現時儲存於福島核電廠腹地內的核廢水先進行稀釋,然後再把其中一種無法過濾的放射性物質——「氚」(Tritium)的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飲用水標準的1/7,再排放入海。據科學家指出,當中所含的氚這個化學元素會在12年後自行分解一半,而且需要極大分量的氚積聚,才會對人類的健康帶來影響。從科學角度而言,將核廢水排放於海洋的做法是符合污水排放的標準,然而在處理上又是否能夠在公共健康與能源與安全的考慮之間取得平行,這個實在值得深思。
事實上,從處理方法而論,日本至今已建有千多座儲水槽用作處置核廢水。截至2021年3月,需處理的核廢水總量已達125萬噸,足以填滿約500個奧林匹克標凖游泳池,而這千多個儲水槽預料將於2022年秋天將會全滿,因此日本政府考慮將核廢水過濾排放入海。但在監管方面,除了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及日本政府對排放核廢水的標準進行監測,還有沒有其他組織可以進行監測和負責?這個安排是否妥當?就是另一些需要討論的問題。因應使用核能對環境及公共健康方面所帶來的風險,日本以至全球至今仍然未能尋求到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為此積極研發其他新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biomass)等再生能源的發展,以減少對核能的依賴,應是目前更急需要處理的問題。
魏博士強調:從企業的角度出發,這事件暴露出現時各國鼓勵推行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的工作及監管,已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的決策,而是一個需要全球合作去面對的風險,亦是大家需要反思的議題。
隨着愈來愈多國家正視環保的工作,各地政府亦積極推動國內企業肩負對社會的責任,提倡ESG的重要性,加上綠色金融的投資愈來愈熾熱,讓企業於積極拓展業務的同時,亦可以為環保作出貢獻。方圓企業服務集團亦不遺餘力,推出ESG諮詢服務的同時,方圓更已簽署「聯合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Now)」承諾,為環保出分力。
【註1】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SDG)17項目標中的目標3「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的第3.9項具體目標的中指出,到2030年,大幅減少危險化學品以及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導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數影響全世界,最直接就是海洋及非水上活動。
【註2】目標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oceans